基督教讲章网

感受《圣经》的文化语境

日期:2016-10-27作者:客窗漫谈
 

[罗 8:24-25]我们得救是在乎盼望;只是所见的盼望不是盼望,谁还盼望他所见的呢?但我们若盼望那所不见的,就必忍耐等候。 

《圣经》对基督教的信仰根基、道德伦理、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言语、思考、行为来探索生命展开的形式。对话、交往、义务、责任……诗、绘画,甚至对物质世界的研究亦是如此。从而构建了独特的《圣经》文化语境。 

所谓的文化语境,表现的是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习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众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对属于该集体的成员具有规范性和约束办。二是社会规范。指一个社会对言语交际活动作出的各种规定和限制。 

我总觉得,当今宗教似乎在日趋世俗化,有些人常常把追求信仰看作是满足人们现世精神生活的需要,信仰的意义变成了提供一种归属感而已。事实上,马丁·路德给出了“因信称义”的思想,显明了信和最终的义之间的纽带是不可以断开的,刻画出只有恩典才能给人带来释放。圣经说:“所以我们看定了: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罗 3:28) 从“因信称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以神为本的出发点是恩典,而不是一套思想体系。“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 2:8 )人能够“蒙恩得救”,以信求知,明白真道,最终一切都是神透过圣灵所赐的恩典。基于恩典概念作为成为一种文化特色,恩典的进入和引导,通过不断接收从神而来的信息来扩展自己,这样的理解、表演、创作、仪式……都能表达自己所接受的恩典。我们看到,在这样的《圣经》文化的语境中,可以让人们知道信仰是通往天国的必经之途,是人们生死依傍的精神支柱。 

人的伦理道德生活之所以存在,依据《圣经》,其根源在于人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创1:27)关于 “神的形象”,圣经说:“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广(弗4:24)《圣经》作为道德见解和智慧的来源,必将融入到基督教徒的伦理道德生活中。《圣经》给出了十条诫命,记载在出埃及记20章l-17节。在申命记5章1-16节中又重申了十条诫命的内容。神用十条诫命来呼唤人们去认识和敬拜那位公义和慈爱的神,并用“爱”确定了基督教伦理观念的核心。圣经说:“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林前 13:13)历史在不断变化,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在不断发生巨大变化,然而,“爱” 是始终不变的基本宗旨。“爱” 构成了《圣经》的文化语境空间,人应当颂赞至圣、至善、至爱、至美的神,人必然有寻求真理、热爱公义、追求良善的本能与愿望…… 

《约翰福音》18章37节告诉我们,耶稣自我表白说:“我来到世间,特为给真理作见证;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据此,感受《圣经》的文化语境,理解真理是顺理成章的。圣经说:“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来 11:1)人凭着信心接受神的启示与救恩,此信心必然引导出理性,去追求对信仰的更深了解与明白。然而,感受《圣经》的文化语境本质上与作为寻求信仰表述与言说的神学不同,是一种体验信仰过程,一种延绵不断的历程,更需要对《圣经》有整体的理解,是忍耐等候中的盼望。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