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从未有人醒来哀哭--在孙锡培牧师追思礼拜上的证道

日期:2016-11-09作者:计文

从未有人醒来哀哭 

-----在孙锡培牧师追思礼拜上的证道 

读经: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 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 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提后4:7)

“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你要写下,从今以后,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启14:13)

“耶和华看圣民之死,极为宝贵”。(诗 116: 15)

今天我们怀着沉重心情来追思神的仆人孙锡培牧师嘉言益行。孙牧师是我的老师,与他接触应当不算太少,他留给人的影像总是那么温文尔雅、谦恭有礼,他自己也坚信“像个牧师!”。他我特别想到了这三处经文。我引用这些经文来作为孙牧师追思礼拜的经文是合适的。如果我的证道有一个题目的话,我觉得刚才礼拜序曲《睡主怀中》中有一句非常美的话,就是“从未有人醒来哀哭”,以此为题吧!

对于“死亡”的话题,国人常有文饰心理。也许是受孔老夫子“未知生,焉知死”的理论影响,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缺少了对“死亡”的思考。甚至连“死”字都不愿提,皇帝之死称“驾崩”,平民之死称“走路”,老年之死称为“登仙”,少年之死称为“夭折”,正常之死称为“正寝”,意外之死称为“遇难”,和尚之死称为“圆寂”,道士之死称为“羽化”……之所以如此讳莫如深、或故意绕道,原因就是不敢正视“死”。

可是,基督的救恩的伟大之处在于宣告:“基督要释放一生因怕死为奴仆的人”(来2:15)。今天我们在座的每一个都是这样一群蒙福得“释放”的人,暂时离开我们的孙牧师当然更不例外。基督虽然没有应许给信徒在地上能长命百岁或长生不老,但他改变了我们生命、也改变了死亡的性质。圣经说的死亡是这样的:

1、不是句号,而是逗号。

如果人生是一篇文章,那死亡临到,不是句号而是逗号。在不少人心目中以为“人死如灯灭,死后一切都完结”,死亡意味首结局。几年前联邦德国着名剧作家费希特去世了。葬礼十分隆重。可是,墓碑上只刻了两个字:“剧终”!言简意赅,含义隽永。法国钢琴家拉姆斯,在弥留之际安详地嘱咐学生,请不要发表“公式化的悼辞”,但要记住在大理石墓碑上刻一个金色的“休止符”!人们承认“人人都有”,但不太相信“死后却有.....”圣经认为,人生前死后只是境界不同,不是轮回,而是一条直线的延续。生与死相关联,生的意义每每是向死亡抛掷然后反弹所产生的效应决定的。对死亡有怎样的认识,就会有怎样的人生。孙锡培牧师在一篇《空坟墓》的讲章中说: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人们以为西班牙的西海岸便是世界的尽头。所以西班牙士兵的军装上编织了“此外无陆”的字样。一直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才清楚对岸还有广阔的陆地——现今的北美。今天,许多人认为“死后乌有”,但是死河的对岸到底如何?经过死而复活的主耶稣告诉我们,彼岸有更美丽的生命。

也许正是这样一种认识,让孙牧师他们这一代人对生命与死亡有一种全新的认识,这也是他们能够在文革血与火的试验靠主站立得稳的力量泉源。Xa9-东营基督教|基督教讲道集|主日讲章|ETZR学|牧师证道|赞美诗歌

2、不是沉寂,而是等候。

一般来说,坟墓是沉寂的,对“死亡”以色列人也称为“寂静之地”,表示死的凄凉。睡觉与死亡最大的区别是,一个会醒来,一个不会醒来。前不久,我为我的父母在一个山上买了一个坟地,特意要求做坟的师傅在碑上刻下八个字:“等主再来,静候复活!”感谢神,我的父母至今还健康地活着,但他们有复活的盼望!

我们的孙锡培牧师也相信身体复活之真理,他在《复活的主》讲章中这样说:

“奇妙的人体使多少人惊奇不止,它是生命的灿烂花朵,是造物主的杰作。神既能创造这奇妙的生命,难道不能让生命复活吗?赞美诗歌当你把一块银子投入砂酸液中,它便溶化尽不再存在,但是你再倒入盐水,银子立刻又出现了,难道造物主的大能比不上一个化学师?卫斯理·约翰曾说:“死亡的面貌是美丽的。”是的,一个有基督生命的人,丑恶可怕的死亡竟开启了永生的大门,怪不得这位信心伟人要为“死亡”歌唱了。主已复活,他是你的救主,胜过了死亡。他将美丽荣耀的盼望带给每一位信他的人。”

复活的盼望让每一个地上的生命精神振奋,包括我们的孙锡培牧师。而今,他的身体虽然已经火化,但他依然在等候复活!

美国政治家兼科学家、文学家的富兰克林,在他的墓碑上刻有这样一句他自撰而又发人深省的话:“这是富兰克林的遗体,像一本破旧的书被虫蛀蚀,但此书本身永不磨灭,将来仍由原书的着者(指上帝)修订重版,焕然一新。”

  3、不是解脱,而是凯旋。

人生充满叹息愁烦,劳苦重担。于是,不少人把死亡看成一种解脱。但就基督徒而言,人死不仅是劳苦叹息的止住和解脱,而是地上生命进入荣耀的时刻。

常言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基督徒死时有带去的,那就是他“作工的果效”。圣经 “息了劳苦。。。。作工的果效。。。。”信徒蒙召不是逃避现实世界苦难,而是看到“劳苦功效就心满意足”!保罗用打仗、守道、跑路来形容自己一生,一个“了”字表示过去式,表示一种凯旋归来的气势。可以想象,基督徒迎见主的那一刻,一定不是哭泣诉说地上的痛苦,而是感谢上帝的赐福,让他经历了丰富的人生。人们常用“安息主怀”的字眼来形容一个基督徒的死。其实,这“安息”并不只是一种“休息”,而包涵着对“成就的喜乐”和“工作的满意”。孙牧师在《尼哥底母的荣耀与遗憾》这篇目讲章中说:

“人生有如坐火车,重要的不是早下站,迟下站,要紧的是下站后到哪里去!重要的是我们到神面前是羞羞愧愧呢还是有很丰硕成果献给神!”

相对于孙牧师,这些也许已经不成问题。他今天站在神的面前时,也已经献上了他的事奉。他为了浙江教会建设、为浙江神学院、为杭州思澄堂付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相信作工的果效必随着他,成为他“丰硕成果献给神”!

 4、不是离开,而是归家

死亡(pass away)pass指“及格”“通过”,而“away”是“远去”“离开”。倘若不算望文生意的话,那么“死”就是“通过”、“及格”之后的“离开”或“远去”。为此,人们常把死说成“死去”、“上路”“离开”了。

其实,说“离开”还不如说是“回家”。因为人出于神,也要回归神那里去。所罗门王在《传道书》中也把人死说成是“归他永远的家”。(传12:5)所有这种“归家”意识中要算《希伯来书》的作者讲得更深刻和清楚,在讲到那些如同云彩般围绕我们信心见证人之时,他说:“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来11:13—16)尘土与大地不是人类终久的故乡,人类至终的归宿是在造他之主那里。人类既籍基督而造,也必将仍藉着他而蒙救赎而归回!人类起初便出生于属神的伊甸乐园,至终仍必将归回到属天的永久家乡!“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啊们”!(罗11:36)

英国诗人斯特朗的一首《家》也可以很好地表达尘世倦客归回家园的美好感受:

  “隧道尽头,就是光明;

  风暴过后,一片宁静;

  漂泊归来的人需要好好休息,

  毕竟可爱的家最温馨。”

  国外有一位浸信会的宣教师曾这样对待他的离世:“我并不厌烦我的工作,也不厌烦这个世界。但当基督召我归家时,我就像小学生放学回家一样”。今天同样,孙牧师已经回家了,他先我们走一步!似乎他已经不会说话,但相信“圣徒相通”,我相信他在天上仍在事奉,并且为我们浙江教会祈祷。同时他今天对我们“因信仍旧说话”,我们需要听听内心的声音,尤其是在这个时刻:

我们这些还是人在旅途中的人,能否醒悟:既然生命是那么脆弱而又短暂,既然每个人总有一天要“下车”,既然人无法违避这个人人忌讳的话题,既然下车的时间并不由人自己选定,而且也不一定依人的年龄为次序,既然人走下这趟车什么物质的东西也带不走,能带的只是为主作工的果效.....那么,有理性能力的人们,我们就不能不想一想:有一天跳下这列火车以后你将何去何从?有一天即使拥有了世界你又能带走什么?有一天见了可爱恩主又将拿什么向他呈献? 我们这些活着还存留的人,要想想:是否整天还沉溺于名利之梦?恼心于蝇头小利?耿耿于怀在那些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斤斤计较于同事人际关系的利害冲突?我们能不能:在世的时间里把有些事看得淡一些、有些事看得远一些、有些事看得清一些呢?

我相信,这些话也许孙牧要对我们提醒和勉励的!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有两句诗概括了人的生与死:“愿生如春花之灿烂,愿死如秋叶之宁静。”这诗虽未提及永生,但表达了“生”与“死”的部分真理。如果我们生前能如春花灿烂芬芳,我们死后就能得真正的满足和安息。

愿神的仆人孙牧师安息主怀!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