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培灵会:让人喜欢让人忧

日期:2016-10-27作者:单渭祥

s.jpg

培灵会,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栽培造就信徒灵命成长的特别聚会,在海外有的称之为“特会”。时间一般持续三至四天,由于讲员往往是外邀或有一定的知名度,每每参加人数多于平日礼拜人数。特别是农村教会一定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筹备操办这样的培灵会。

目下,不少地方尤其是江浙一带的教会,盛行每年至少一次要举行“培灵会”,有的甚至一年多次举行。平心而论,这些培灵会对于强化信徒对基本要道的认识,激发他们爱主爱教会的热心都大有裨益,笔者自己也是从某一次的培灵会中被主光照后开始真正走上属灵生命之道的。

可是,现在,笔者所在周边的一些教会,特别是一些农村教会对于举行“培灵会”已经产生了种种不应该有的误解,导致的结果令人啼笑皆非。

一、重视“培灵会”,却轻视平日追求

就像一个不太成熟的孩子,由于妈妈偶尔带他去吃了一顿肯德基,他就再也不想吃妈妈在家中做的饭,而天天缠着妈妈想去吃肯德基一样,我们教会中间有的信徒也犯同样的毛病。东赶“培灵会”,西赶“奋兴会”,兴致勃勃,可是一到主日礼拜,却无精打采,哈欠连天,还嫌本堂传道人“没供应”。这样的人越多参加培灵会,他对自己本教会的接纳度就越低。越参加培灵会,对某一对象可能会形成“个人崇拜”,对本地教会的牧人尊重就越来越少。

的确,传道人讲道的能力、口才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要不,主耶稣就不会用“五千、二千、一千”两银子的比喻来形容他仆人们所承受恩赐之不同了。但听道者的心态则同样是一个人能否从神那里蒙受恩典的重要原因,不然,主耶稣也不会用“四等土地”的比喻来描述领受真道时的四种不同心田。

事实上,为什么培灵会听道效果比平时好,除了讲员本身的原因之外,听道者对于讲员的“新鲜感”以及由此带来的“渴慕”是分不开的。当然,培灵会那种特殊的外在氛围也是感染人祈祷、听道的重要因素。

可神是无所不在的,他的同在不单在人数超过三千的“彼得培灵会”中,同样也会显现在马可楼那个弱小的团契之中(参徒2:41,1:13)。他工作的时间也不是非要等到外地同工来到之时才开始,关键是我们是否能一如既往地“越发郑重所听见的道理”?(参来2:1)

作为教会牧养工作的重要补充,培灵会有其特殊的作用。正如有人说:培灵会对有的人而言好像打“强心剂”一样,让人有了“起死回生”的经历。但如果教会不注重平日的牧养,只靠“培灵会”来替代其他牧养工作,则这个教会的团契生活必然是扭曲的。如果一个基督徒只对培灵会“上了瘾”,成了“培灵会专业户!”却无平时持续不懈之追求,那么这个基督徒的生命成长同样是畸形的。

有的教会负责人一年内在本堂要举办四五次培灵会,以“名牧”招来更多的听众,以此来制造虚假的“复兴”,这究竟对教会有多少帮助呢?

二、重视外地“讲员”,轻视本地“工人”

正如现在沿海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某些教会中流行的建堂“攀比风”一样。(即不顾条件和需要,盲目地进行建堂攀比,你造三千人可容纳的堂,我非得造五千人可坐的堂。)现在有些教会负责人,举行“培灵会”请讲员也得进行攀比。在“为了让信徒多得帮助、多有享受”这样的理由之外,是否也带有“旧生命”中的“巴别塔”虚荣心理?看谁请的讲员“知名度”高,吸引力强?于是乎,你请外地的,我就请外省的;你请省外的,我干脆请国外的,似乎越远越好。这使我们想起主耶稣的一句感叹:“没有先知在自己家乡被人悦纳的”(参路4:24)。

由于身边的工人我们太熟悉其模样、举止、习惯和身世了,就以为已经很认识这个人了。而且也很容易发现本堂牧者的“缺点”。相反,远来的讲员,因为并不清楚其生活背景和行事为人,故总存有一种“距离所产生的美”。

其实,有时候这样的判断每每只是我们所看到这个人的外部特征的总和,并非内在本质的认识。而且我们又十分习惯于以己度人,认为既然生活的环境相同,他就是与自己一样的人,不可能有超常之处。况且,如果承认他的超凡,不等于承认自己平庸吗?长此以往,就形成了“身边的先知无人信,远来的神父会讲经”(俄谚语)的思维定势。因此舍近求远、乐此不疲。

其实,本堂的传道人更能了解自己群羊的需要和景况,更能有的放矢、“按时分粮”,但我们往往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坐失神为我们预备眼前的恩典。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