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传道者的经验(之一)——人间智慧的虚空

日期:2017-01-26作者:张忠云
证道经文:传1:12-18 
证 道 人:张忠云 牧师
整  理:朝阳堂编辑组 2016年12月4日晚间讲章

  所罗门在《传道书》的引言中就已经将所要谈论的主题说明:“人生的虚空”。之后,他便以各种事实来讲述或论证他这一主题的正确性,使人明白日光之下人生的虚空,不要专心追求日光之下的一切,希望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本段经文是所罗门寻求探讨的回忆,作为一个步入黄昏的智者,他透过自己的经历,指出人生的虚妄,他想用哲学的态度来明白人生的意义,专心用智慧去查究、求知,得出结论:人间智慧的虚空。通过刚才所读的经文,我们分享的题目:传道者的经验(之一)——人间智慧的虚空。
  一、传道者双重身份的见证
  “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传1:12),在这节经文中记述了所罗门的两种身份:
  1.所罗门自称是传道者。他的确也真是一位传道者,他把人间的道理传讲给他人听,带给人启发。所罗门乃是上帝所呼召做传道者的。
  2.所罗门是以色列的王。作为君王,他拥有高高在上的身份,这样的身份能够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很多的学问,也有学习智慧的机会,尤其是政治和人文。所罗门社交人脉广,有一定的阅历,知识丰厚。他以君王身份自居,藉此阐释他个人经验的可靠性。他从人生经验入手,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作过……王”,是用完成式表达的,传道者藉以往的王者身份,回顾王者的经历,查究人生的意义。他没有说,我传道者是君王,而是说我作过王,意思是:现在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他提起这事似乎像过去的事。在他将走完人生路程时,回顾自己一生所做的,竟发现大多是虚空的,因为世上的尊荣不过是短暂的。他毕生尝试了一切的追求,并取得极大的成就,但在他写书的时候,发现除了上帝以外,没有什么可以令他感到真正快乐。所罗门希望我们这些读者不要作同样无意义的追求,我们世上所有人如果不在上帝里面,只想凭自己追求人生的意义,就永远得不到满足,所追求的反而会令自己厌倦。
  在这节经文中,我们注意到,所罗门把传道者的身份放在了第一位,而把以色列的王放在了第二位,在此充分看出他心灵中所看重的是什么。这也是他年老悔悟之后有了日光之上的看法而讲的。他看作为传道者的身份比君王更高、更尊贵,价值和意义也更大。
  二、传道者用智慧查究万事
  智慧是传道者寻求明白天下事的工具。所罗门说:“我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乃知上帝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传1:13)
  1.求知的方法:专心用智慧查究。所罗门是求知欲很强的人,他羡慕智慧和知识,向上帝所求的也是智慧。在此我们看到他是如何求知的呢?他说,我专心寻求查究,意思是专心致志地,尽心竭力地从深处探索,寻找事情的根源;也从广处去观摩考察,多方面调查。这种求知精神也是一切有成就、有创新、有发明、能够建立丰功伟绩的人所具有的精神。我们作任何事,如果都是专心去做,都可以在自己所在领域成为佼佼者。
  2.求知的范围:天下所作的一切事。所罗门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的是什么呢?乃是天下所作的一切事。他希望自己明了探讨的对象是广阔的。正如《圣经》中所记载的:“上帝赐给所罗门极大的智慧聪明和广大的心,如同海沙不可测量。他作箴言三千句,诗歌一千零五首。他讲论草木,自黎巴嫩的香柏树直到墙上长的牛膝草;又讲论飞禽走兽、昆虫水族。天下列王听见所罗门的智慧,就都差人来听他的智慧话。”(王上4:29,32-34)所罗门的智慧举世闻名,然而在本书他所寻求探究的多是有关人生意义的事。
  3.求知的观感:极重的劳苦。上帝最初的创造本是好的,由于始祖的犯罪,始祖和他的后裔都失去了伊甸园的幸福、美好生活。始祖犯罪之后,罪就从一人入了世界,因一人的悖逆,众人都成为了罪人,从而落入到罪恶死亡和败坏的生活中,同时也连累着一切受造之物落在叹息劳苦之中而不能自拔。世人不仅具有亚当的秉性,也具有他的生活方式,终身吃苦,汗流满面才得糊口。人们为了求得生活温饱,有衣有食,为建立家室,生儿育女,或务工、务农、经商,或走仕途等,每一样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极重的劳苦。更进一步,人们也必有与他一样的人生归宿——死亡。出于土的也要归于土,这是更大的虚空,都是极重的愁苦。
  所罗门继续谈他的观感:“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传1:14)传道者引用“捕风”来加强“虚空”的意义,表明日光之下的万事,毫无所得的情形。所谓“捕风”就是扑空,捕风捉影,徒劳无功。纵然我们用尽我们平生的工夫和力量去捕捉,终究还是一无所得。因此,凭藉自己的智慧方法在世事上劳碌的人,必有一天要看明白自己一切的劳碌,都是捕风。《圣经》明确告诉我们:“因为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提前6:7)我们出生时乃是空手而来,并没有携带任何身外之物。我们离开世界时也是空手而去,也不能随身携带任何物品。这正是被上帝称为完全正直的约伯的经历,约伯在受试炼的时候,一日之间所有的儿女财产都没有了,但是他却还是能够俯伏在地说:“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伯1:21)
  《何西阿书》讲“虚空、捕风”很多:《何西阿书》8章7节讲到:“他们所种的是风,所收的是暴风;所种的不成禾稼,就是发苗,也不结实;即便结实,外邦人必吞吃。” 12章1节:“以法莲吃风,且追赶东风,时常增添虚谎和强暴”此处出现:吃风、追风。中国人也有这样的说法,大人在责备自己的孩子时会说:“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不会有好工作,那你将来喝西北风吗?”那吃风是空的、不是真实的,而且在那里有所付出地追求,到最后都是空的。追那些不应该追的东西,这是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就是我们始终要被提醒:在《圣经》《创世记》《诗篇》104篇,上帝所造的丰满和丰富,《新约》《以弗所书》在基督里的丰富、丰满;历世历代所有上帝的儿女生命里面的丰富。我们都看到在上帝里面、在主里面的丰富,而且还有满足的喜乐、永远的福乐。我们要清楚:耶和华世世代代作我们的居所;祂是我的牧者,我必不缺乏;在主里面就没有一件事是空虚的。
  4.求知的结果:缺陷不能弥补。“弯曲的不能变直,缺少的不能足数。”(传1:15)这句话可能是当时流行的谚语或格言。在此,总结和强调12-14节的含意:人生有些境况是不能更改的。《传道书》告诉我们说,智慧有价值,但人的智慧并没有办法解决人生命本质问题。
  “弯曲的不能变直”我们常认为有些恶人走上的是弯曲道路,是因为他们的心思弯曲、邪僻、悖逆,因此而偏行己路。但是今天许多人都走过弯路,自己以为是正直、有益的路,经过之后才知道是弯路,是与自己有害的路,以至于多年之后回味过来还是会感到遗憾和痛悔。因为许多人心思意念弯曲,所以他们所行之路,所做的事业都弯曲。因而这时代在《圣经》中被称为“弯曲的世代”(参徒2:40);“弯曲悖谬的世代”(参腓2:15)。因此,世人就会做出弯曲、不正、不直、不公、不义的事情。所罗门的感想是这些弯曲的事,用人的智慧、人力都无法使他们变直。我们不要悲观:只有上帝能够使弯曲的变直。如经上所记:“我要引瞎子行不认识的道,领他们走不知道的路;在他们面前使黑暗变为光明,使弯曲变为平直。这些事我都要行,并不离弃他们。”(赛42:16)正如先知《以赛亚书》上所记的话,说:“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一切山洼都要填满,大小山冈都要削平。弯弯曲曲的地方要改为正直,高高低低的道路要改为平坦。凡有血气的,都要见上帝的救恩。’”(路3:4-6)
  缺少的不能足数,缺少的,指不存在的;不能足数的原文是不可胜数,不能数算,亦即人永远无法数得清楚他的缺乏。所罗门用心去查究天下人所作之事时,发现在这个世界有许多缺少的。例如:有人生来是残疾的,自然是本身缺少视觉、听觉、不能讲话、不会正常走路等,另外,在生活上也会有所缺欠;有些生来就是健康人,却又在意自己的身高、外貌等,认为自己还是有缺欠;有些人缺衣少食,有些人物质生活虽然丰富,但却经常患病,没有胃口吃东西,也是感到缺乏;有些人家业很多很大,但是缺少后嗣继承,这也是一种缺欠,有些人缺少文化知识,缺少友谊欢乐等。所罗门应该都不缺少以上所讲的这些,他妻妾成群,可能有些人会羡慕,但是他却深有体会地说:“妻子的争吵如雨连连滴漏。”(箴19:13)“宁可住在旷野,不与争吵使气的妇人同住。”(箴21:19)这些妻妾,嫉妒纷争,勾心斗角,让他感到心烦意乱。纵观日光之下的人生,十全十美的可谓寥若晨星,多数人过着缺少而不完满的生活。
  其实,人真正缺乏的是属灵方面的,不能够用物质来填满,因此人再怎样努力的去赚取,也是枉然,也是虚空。世事往往是人控制不来,而且没有能力改变的。这就是所罗门在此所讲到的:他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他只有这些观感和认识,但是自己却无力再前进一步来解决这些问题。人所行一切弯曲的事,凭人为的努力不能使之变直;人所缺少的一切,凭人为的力量不能使之足数。
  我们看到社会上很多反常的现象很难变为正常。例如:人的心灵弯曲、作威作福、人善被人欺等,有时候我们只能说:我们改变不了,我们可以祷告,将这些事交给上帝。我们也确实体会到人的有限,内心的欲望很多,但又不能得到,问题没有办法得到解决,反而会产生很多的挫折,使人的心灵更加痛苦。有些人一生很努力拼搏,却一直生活在缺乏之中,靠着人的智慧断然无法解决根本上的问题。但是当一个人有了主,他的人生就不再缺乏。《约翰福音》6章35节主耶稣说:“我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诗篇》记述:“耶和华的圣民哪,你们当敬畏他,因敬畏他的一无所缺。少壮狮子还缺食忍饿;但寻求耶和华的,什么好处都不缺。”(诗34:9-10)主耶稣能够让身体有疾病的得到医治,瞎眼的得看见,饥饿的可以得到饱足:例如五饼二鱼的神迹等。
  三、传道者内心发出的感触
  16-18节的经文是内心发出的感触。
  传道者在自我反省下,与自己的心交谈,内心产生很大的挣扎。“我心里议论说,我得了大智慧,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而且我心中多经历智慧和知识的事。”(传1:16)在这里的“众人”并不是普通平民百姓,实指所有耶路撒冷的统治者。所罗门王之前,仅有大卫曾作耶路撒冷的王。有些学者将麦基洗德及耶布斯王也包括在内;有人则认为该节泛指君王,《历代志上》29章25节:“耶和华使所罗门在以色列众人眼前甚为尊大,极其威严,胜过在他以前的以色列王。”
  我们都知道智慧与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是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从外界收集来的,从外界的见闻、接触累积而成的。智慧是能够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是从人内心涌出来,凭直觉来判断是非、真伪和善恶的。智慧与知识有关,但不完全等同。用比喻来表示:智慧犹如活水的泉源,而知识类似蓄水池一样。众所周知,不少不识字的人却很有智慧。世界各地没有书写文字的原住民,就是靠他们的长者口传心授,把长期凝聚的智慧一代代承接下来的。现在人所讲:人的智商和学历不成正比:一个小学文化的弟兄使自己一家人的生活无忧,但是有的学历很高,没有工作,自己都养不活。
  知识只能告诉人真假,只有智慧能告诉人善恶对错。真正的智慧会引导人向善。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认为:“仁而不知(智),则爱而不别也;知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故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春秋繁露•必仁且智》)仁智统一,才能使人拥有完美的人格。智慧具有判断善恶是非的能力,是能够付诸实践的正确行为的指导。对于我们的生活实践来说,是非判断往往不是很难,难度在于按照正确的是非判断的结论来行动。
  所罗门在位时,是古代以色列王国最强盛的时期。他是《圣经》中拥有世上一切——包括智慧、权力、财富、尊荣、名誉及上帝之恩宠的人物。另外,所罗门还以贤明着称。同时,他也是一位诗人,写过1000多首诗歌,相传《圣经》中所收《雅歌》和《箴言》也是为其所作。因此,他经历了智慧和知识。
  传道者虽已得着大智慧,但仍不断专心追求知识,还从智慧的反面──狂妄和愚昧得到更多的智慧,得知智慧与愚昧的分界。“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传1:17)所罗门不仅有从上帝而来的智慧,也有从经验、阅历而来的智慧,他是大家公认的“智慧人”。他又专心察明,我们来看这个“明”:按古人造字,是将日、月合起来为“明”,日月是光的来源,意思就是说人一切聪明是本乎他所见的光。如此说来,“日光之下”的人所见的光,不过是日月之光,但不是属灵的亮光。他们的聪明智慧,也不过是属世的。属世的智慧在上帝的眼中是狂妄、愚昧的。“狂妄”指极端的自高自大。“愚昧”指道德与心灵的愚蠢、无知。
  在本文中,受到批评的对象并不是上帝所赐关于救恩的智慧,乃是日光之下的属于世界的智慧。从《传道书》我们看到人间智慧的缺陷:属世的智慧往往从自私的目的出发,具有使人骄傲的属性。耶和华如此说:“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夸口,勇士不要因他的勇力夸口,财主不要因他的财物夸口。”(耶9:23)一般人称赞他人的时候,不外乎智慧、权势、善良和财富这几个方面。但上帝所重视的却是一个人是否认识祂和在生活上是否彰显祂的公义。《新约》记述:“但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爱心能造就人。若有人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按他所当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林前8:1-2)《雅各书》3章15节所说:“这样的智慧不是从上头来的,乃是属地的、属情欲的、属鬼魔的。”世上确实有许多看似智慧人在作愚昧的事情。例如:有位财主能治家,能务农,田产年年增多,在世人眼中就是有智慧,是位成功人士,但是在上帝的眼中,却看他是无知的人(参路12:13-21)《哥林多前书》1章19-20节,就如经上所记:“我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的聪明。智慧人在哪里?文士在哪里?这世上的辩士在哪里?上帝岂不是叫这世上的智慧变成愚拙吗?”
  所罗门王用智慧对历史的见证做考察,但是他失望了。他并没有放弃,继续专心地考察,他要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但是他的结论也是捕风,虚空一场。最后他在18节中下了一个结论:“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传1:18)18节也是当时流行的一句谚语,人知道得越多,就越会以敏锐的眼光看到周围的不完美与邪恶,看到许多的不合理,随之而来是自己力不从心,虽然知道事情的演变,但却爱莫能助;惟有与面对的事一起忧愁。一般人知识不是很多,有衣服穿,有饭吃就已经知足,此外并不多想什么。看似简单,但这样的人的幸福指数很高;愁苦、忧伤反倒较少。
  在此所罗门并不是打击人的求知欲,乃是要人在世上不单单追求属世的知识,更应当追求属灵的、日光之上的智慧。传道者对追求智慧所下的结论:没有上帝的“智慧”只能带给人愁烦。没有上帝的“知识”只能带给人忧伤。《圣经》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9:10)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端,祂赐人认识生命的真谛,使人能洞悉生活,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祂创造的。认识上帝,不单是知道有关祂的一些事,也要敬畏祂并与祂建立美好的关系。我们若想成为智慧人,就要多多地认识上帝,关于怎样才能得到智慧,《雅各书》1章5节“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上帝,主就必赐给他。”真正的智慧来自上帝。真正的智慧引导人过积极、喜乐的人生。
  总结我们今天所分享的经文:传道者的经验(之一)——人间智慧的虚空。首先是传道者双重身份的见证:传道者作过以色列的王,并且他看重的是传道者身份。传道者用智慧查究万事,求知的观感是上帝叫人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求知的结果是缺陷不能弥补。最后是传道者内心发出的感触:因他有大智慧,经历丰富,他继续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结论乃是捕风,他认识到人间属世的智慧越多,则愁烦越多,从而让我们领悟人要在上帝那里寻求真正的智慧,过积极、喜乐的人生。
  愿上帝祝福祂自己的话语。阿们!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