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耶稣的“风味人间”

日期:2019-02-08作者:橡溪

过几天就是春节。与家人相聚一起,品尝丰盛美味的饮食,自然是节日少不了的内容。人们透过餐桌,联络感情,加深关系,“食物带给中国人安全感、幸福感”。从《舌尖上的中国》,到接下来的8集美食探索纪录片《风味人间》,看馋了无数观众。

人们“从食物中获取能量,竭尽才智用美味慰藉家人”,《风味人间》里的这句话提醒我们,饮食是我们生活中最具意义的活动之一。对于基督徒来说,耶稣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恰恰相反,祂作为最真实的人来到我们中间,透过餐桌吃出了关系。

要么在饭局上,要么在赴饭局的路上

“人子来,也吃也喝,你们说他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耶稣说的这番话表明祂看重饮食,以致祂的反对者批评祂过分满足口腹。法利赛人和文士对耶稣说:“约翰的门徒屡次禁食祈祷,法利赛人的门徒也是这样;惟独你的门徒又吃又喝。”

由此看到,耶稣花时间吃喝,但耶稣之意不在吃,乃在意与祂同席的人。祂传福音、装备门徒的方法常是与人围在餐桌前,享用烤鱼、面包。《路加福音》里记载了多处耶稣与人一起吃喝的经历:耶稣与税吏和罪人一同坐席;耶稣喂饱五千人;耶稣在马大马利亚家里吃饭;耶稣在席间邀请穷人坐席……新约学者罗伯特·卡里斯(Robert Karris)总结道:“耶稣要不在赴筵席的路上,要不正在坐席,要不自筵席离开。”

英国恩典教会牧师及作家提姆·查斯特(Tim Chester)认为,饮食在耶稣的传道工作占举足轻重的地位:饮食象征着耶稣和税吏罪人之间的友谊。“祂的饮食‘过度’跟祂的恩典‘过度’相关。在耶稣的事工里,聚餐就是恩典、团契和宣教的具体展现。所以,耶稣的筵席代表着更重大的事。它们代表了一个新世界、一个新国度、一种新态度……聚餐不仅仅是享用美食,也是一种社交场合,代表了友谊、群体生活和接纳。”

在福音书中,从最早期的公开事奉到最后,耶稣一直在吃与喝,以至于祂的诋毁者把祂贴上了贪吃和酒鬼的标签。罗伯特·卡里斯注意到《路加福音》每一章所散发出的食物香味。他认为,路加一页又一页地让耶稣去吃一顿饭或从一顿饭中出来,分享一顿饭,或讲述一顿饭的故事。事实是,耶稣餐桌上的香气比他所做的任何事都更让祂的敌人闻风丧胆。祂吃东西的方式触怒了祂的反对者。

耶稣生活在两种文化交叠的环境之中,当时希腊、罗马的社会风气都非常重视吃的仪式。你的社会地位是由你的同伴决定的。餐桌礼仪是社会身份、阶层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一顿饭一定不是为填饱肚子这么简单。受人邀请与人在桌前一起吃饭,这项礼仪意味深长,象征着友谊、亲密和合一,任何挑战这些习俗的人都被判定为不光彩的行为。

然而,法利赛人、文士等人毫不掩饰自己的厌恶。看看祂和谁一起吃饭:税吏和罪人!耶稣对他们说:“无病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

问题不在于筵席本身。法利赛人也知道天国就是一场筵席,他们反对的是那张宾客名单,因为税吏经常运用权势欺诈百姓,是被社会孤立的叛徒。法利赛人和文士就怒气冲冲地指责耶稣,甚至开始策划杀死祂。

耶稣不顾身份、职业、道德地位、家庭背景、宗教信仰、种族或性别,与任何愿意与祂共进晚餐的人一起聚餐。虽然传统很清楚,人应该与他所喜欢的人一起吃饭,但耶稣选择与被驱逐的人、罪人和外邦人一起吃饭,这是一个正式的信号,表明上帝的餐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餐桌。

我干嘛要到教会去?

神的恩典将带来彻底的颠覆: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耶稣的聚餐预演了这样的场景,因为祂欢迎被排斥的。耶稣是为失败的人、被排斥至边缘的人、把自己生活弄得一团糟的人、平凡的人而来,耶稣是为你我而来。剩下的就是自以为不需要神的人:自恃为义的或是自大的。耶稣来宣讲神颠覆一切的恩典,冲撞了法利赛人充满骄傲、虚伪和自我辩护的世界。

还记得那个女人吗?当耶稣在法利赛人家里坐席,当时的房屋都附有一个半开放的公共地方,外人可以自由进入庭院,看见吃饭的情况,走进来向屋主问好,穷人也可聚集于此,等待屋里人施舍剩饭。那个被称为罪人的女人大概是在庭院里流连,见到耶稣躺下把脚伸出来,就混进饭厅去,拿着盛满香膏的玉瓶站在耶稣背后,挨着祂的脚哭。眼泪湿了耶稣的脚,她就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又用嘴连连亲祂的脚,把香膏抹上。尽管这个女人的名声被人厌弃,但耶稣没有阻止她,耶稣乐于将自己的身分跟这个女子沾边。

这个故事有两个层次,一面是耶稣欢迎罪人;但另一面就是罪人欢迎耶稣。澳大利亚世界宣明会现任总裁提姆·科斯特洛(Tim Costello)曾分享到,他如何与墨尔本一群瘾君子和妓女一起研读这个故事。其中一个妓女说:“这个耶稣一定是个很棒的人。”她可以想象这个女人当时的处境。墨尔本高级住宅区的大屋子在晚上举行高级宴会,她幻想如果闯进其中一个宴会,自己会遭受怎样的待遇?她可以明白那女人用油膏耶稣脚的原因。她可以想象其他宾客的反感和怨言,见到他们凶恶的眼神。她感觉暴力正一步步逼近,然后她明白这个女人对耶稣的爱。

祂容许他们亲吻祂的脚。祂是流氓、叛徒、市井之徒、酒鬼、瘾君子、妓女、精神病患、破碎心灵和贫困人的朋友——这些人的人生都是一团糟。

杨腓力(Philip Yancey)在《恩典多奇异》里讲述了一个芝加哥妓女的故事,她被问到有否想过上教会求助。“教会!”她大喊。“我干嘛要到教会去?我已经觉得自己够差的了,教会里的人只会令我觉得更差。”杨腓力写道:“妓女爱跟耶稣一同吃饭,但一听到祂设立的教会就逃之夭夭。有些事情出了错:耶稣的教导不断吸引教外人前来,同时冒犯了当代信奉圣经的宗教分子。但是,今时今日我们的教会却达不成这个效果。耶稣所招聚的局外人不再愿意参与现代教会,我们只能吸引道德观念重的保守之士,而放荡派、自由派和破碎边缘的人则避开教会。这只有一个解释……我们跟耶稣就是各传各道。”

这让我们看到,要与别人相交,尤其是被边缘化的人,我们必先能体会神的救恩。我们需要救恩来融化我、破碎我。当我们跟一个酒鬼、单亲妈妈、抑郁者、失业者交谈,我们一定要清楚我们同样是一个罪人,我们都是残缺不堪的人,活在这个残缺不堪的世界里。我们都是被神的奇异恩典所触动的。

在餐桌上制造空间,让圣灵运行

既然耶稣看重饮食、看重餐桌,作为跟随祂的人,当然也不能忽视。在神子民的故事里,款待客人一直是贯穿其中的要素。亚伯拉罕首先树立榜样,他接待了三个陌生人,给他们打水洗脚,又以膳食招待。亚伯拉罕如此行,就接待了神自己,并再次得着应许。

到了新约时期,款待客人一样是基督徒言行的核心部分,“圣徒缺乏,要帮补;客要一味地款待”。款待客人一直是教会福音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直到如今,餐桌仍然是传福音的重要部分。

记得我刚在教会参加服事的那段时间,一位教会很热心的弟兄,常会邀请我和妻子去他家里吃饭,甚至住在他家里。他和他家姐妹总会摆上美味的食物,供我们享用。餐桌上,弟兄常与我们分享他信主的见证,谈论他在教会的服事,并用自己的经历坚固我的信心。我奉献给主成为传道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看到教会弟兄姐妹真实的爱。这种从主而来的爱激励我回应主对我的爱。

神学家兼厨师西蒙?嘉里?贺特(Simon Carey Holt)说:“每天准时坐到饭桌前,天天如是,以致大家经常忽略它是个传福音的好地方,我们都依靠这样的提醒。而基督徒要款待别人这个中心使命,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使命,这不是什么高深学问,也不是什么绚烂的大制作。但正因为一张饭桌和饭桌前的事工如此平凡,信徒生命里的这些元素才与教会使命密不可分……作为一个款待的群体,你们的所作所为通常都是乏人问津的。不过说到底,款待客人就是制造空间,让圣灵运行。布置餐桌、烹调膳食、清洗杯盘都能辅佐传道事工:为他人提供一个被爱、被接纳的环境,以致神的灵可以在他们的生命动工。”

团契和事工当然不能单以聚餐为主,但很难想象这两种事工没有给人一同进餐的机会。苏恩惠师母在《圣经餐桌小旅行》一书中写道,小时候与家人到远方拜访亲友时,因路途遥远,大家都会自备食物在火车上享用。每次一到用餐时间,无论周围人认识或不认识,车厢内都会出现分享食物、畅所欲言的画面。因为爸爸是牧师,所以在彼此交流中,爸爸开始与大家分享圣经故事,自然就将福音带入其中。

因着家庭的影响,无论到哪里,“分享食物”是苏恩惠从小到大未曾改变的习俗。她总是欢迎亲朋好友和学生到自己家里作客。对她而言,这只是在餐桌边添上一张椅子,而餐桌上彼此的分享却是宝贵的回忆。透过圣经,饮食可以带出神的美好与话语。

苏恩惠提醒,初代教会时,门徒都是在聚会中透过吃饭彼此建立关系、分享生活、彼此代祷。现代教会虽保留了教会爱宴与团契生活,但可能失去了原有的氛围。苏恩惠说:“聚会用餐时,我们总是一排排地坐,抬头一看,都是别人的后脑勺。团契变成了一种习惯,急急忙忙吃饱就离开了,没有花时间彼此分享。”其实,一起用餐是团契的关键,也是关系的开始和福音分享的机会。“一个家庭不能没有‘关系’;若说教会是家的话,就该恢复家庭里的氛围,餐桌是让我们自由敬拜、赞美、感恩神的地。”

耶稣自己成为我们的食物

食物为神所造,固然美好,但食物不单是维持我们的体力,最重要的是,食物是我们依靠神的表征。只有神是自给自足的一位,我们都是受造物,每一刻都依靠神并互相依靠。

享受美食表达了我们对神的依靠,其实禁食亦然。美食指向了神的美善,同样,禁食引致的饥饿,令我们牢记自己需要神。多数人在餐与餐之间都不会感到饥饿。当我们不觉得有需要,我们自主的感觉便维持不变。但禁食暴露了我们的需要,令我们意识到自己不过是受造物,我们都不能单靠自己存活。禁食提醒我们不但要依靠神提供肉体上的满足,还有灵性上的满足。我们对食物的饥渴能够深化我们对神的饥渴。我们活着不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说出的一切话。

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许多家庭的餐桌上经常空无一人。但我们对意义、亲密关系和群体的追求似乎越来越迫切。这张桌子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承载的不仅仅是物质需要。中国人常把事情在餐桌上解决,就像尼古拉斯?赵四说的,“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烧烤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来两顿烧烤”。若餐桌上只讨论解决金钱、事业等世俗之事,却不涉及天国的事,未免可惜。

圣餐台是教会身份的中心。这是耶稣的餐桌,祂如何在这些餐桌上生活和吃饭,是对祂所代表的好消息的一种深刻展示。就在行刑前几天,耶稣把祂的信徒聚集在一间僻静的楼上房间里,和他们分享最后的一餐,这是一顿极具戏剧性和深远意义的美餐。耶稣重新诠释了逾越节,以反映祂自己即将到来的牺牲,这意味着这顿饭已经成为基督信仰的圣礼。圣餐对基督教团体来说是珍贵的,就像诗人弥尔顿·布拉舍·坎宁安(Milton Brasher Cunningham)描述的那样,圣餐是我们信仰的招牌菜。

通过简单的进食行为,餐桌上的生活成为上帝餐桌的有力隐喻,神的桌子向任何愿意回应的人开放。先知以赛亚早就预料到有一天,所有的边界和排斥将被根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包含救赎和释放的桌子。神必为万民摆设丰盛的筵席。

耶稣同在的餐桌胜过一切山珍海味。祂来到世上,就是透过那个充满爱的圣餐桌,要与我们建立永恒的关系。祂不但带给我们饼和鱼作为粮食,祂更愿意自己成为我们的粮食。我们吃祂的身体,喝祂的血,得以进入天国大家庭中,成为祂永远的儿女。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