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网

《旧约概论》第三章 历史书

日期:2016-10-27作者:马有藻

一、序言

紧接摩西五经后,自约书亚记至以斯帖记共十二卷历史书。前三卷(约书亚记、士师记、路得记)是论以色列进取迦南及在那里初期的情形,亦即「王国前之历史」;中三卷,每卷分上下(撒母耳记、列王纪、历代志),专论「王国时期的历史」;后三卷(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以斯帖记)专论「国亡后归回时期之历史」。

按内容说,历史书继承摩西五经之「遗志」,把神在以色列中的计划及把以色列在万民中之计划记述下来,一方面显出以色列是属神君尊之国度,归神之管理,是神统治之国家(Theocracy);一面也藉着历史之演变,指出以色列在神的计划中如何失败及失败的过程,更指出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约条内完全应验神的话。事实上,历史(History)就是神的故事(His story)。

圣经皆为史书,是以色列民族之历史,也是神的历史。因此,历史与神的救道有密切关联。自以色列鼻祖亚伯拉罕蒙召始迄撒母耳止为「神治时期」;以扫罗立国始迄约雅斤亡国止为「王治时期」;此后迄基督建立其弥赛亚国度前的时期,均统称为「外治时期」;而每时期神均藉着「先知」(不一定说预言的) 多次多方晓谕列祖,以示神在万国史中仍为万王之王;故以色列史不仅为历史性质,亦且为先知性质,因先知着史书之原意皆以发明神对其选民之意旨,与救恩之实现,述古鉴今,令读者备受无量之灵感与灵训。

二、按组综览

A、第一组:王国时期前之历史

约书亚记

士 师 记

路 得 记

作 者

约 书 亚

撒 母 耳

撒 母 耳

日期(B.C)

1375

1020

1010

地 点

示 剑

示 罗

示 罗

目 的

指出以色列成功承受应许之地

指出以色列屡次失败承受应许之地

指出以色列士师时代光明之一面

主 旨

以色列的产业

以色列之失败

以色列之光明

钥 节

1:3

21:25

4:14

钥 意

基 业

堕 落

亲 属

B、第二组:王国时期之历史

撒母耳记上

撒母耳记下

列王纪上

列王纪 下

历代志上

历代志下

作者

撒母耳

拿单与迦得

耶利米

耶利米

以斯拉

以斯拉

日期

1000

970

550

550

450

450

地点

拉玛

耶路撒

埃及与

巴比伦

埃及与巴比伦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目的

指出以色列从神治制度进入王治国度的起因与经过

续上卷

记述以色列之兴(历史观)

记述以色列之衰(历史观)

解释以色列之兴(属灵观)

解释以色列之衰(属灵观)

主旨

以色列王国的开端

以色列王国的巩立

以色列王国之盛兴

(政治观点)

以色列王国之衰亡

(政治观点)

以色列王国之盛兴

(宗教观点)

以色列王国之衰亡

(宗教观点)

钥节

8:7

22:17

22:17

17:23

4:23

34:25;

36:13-16

钥意

听命

(15:22)

牧养

(5:12)

分 裂

被 掳

联 合

分 裂

C、第三组:国亡后归回时期之历史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作 者

以 斯 拉

尼 希 米

末 底 改

日 期

430

420

470

地 点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波斯国都

目 的

指出以色列蒙神眷顾,归回祖国,重建家园与圣殿之历史

指出以色列蒙神眷顾,归回祖国,重建神治社会之历史

指出以色列民蒙神保守免遭屠杀

主 旨

以色列重建圣殿与圣民

以色列重建圣城与圣民

以色列得蒙保守

钥 节

1:5

2:5

4:14

钥 意

重 建

重 建

保 守

注:各书日期均从简,以便易记,详究可参每卷内容。

三、每卷要义

A、第一组:王国前之历史

1. 约 书 亚 记

作者:大部份是约书亚(犹太经典「他勒目」〔Talmud〕Baba Bathra 14b以约书亚为作者,除最后五节或可能其他部份如24:29-31;15:13-17;19:47;13:30;11:21等是祭司非尼哈或大祭司以利亚撒所补记的)

日期:1375B.C.

地点:迦南的示剑(24:25)。

目的:指出神带领以色列民进入迦南地得产业的信实。

主旨:以色列的产业。

历史背景:

约书亚记是摩西五经故事之续集。当时以色列民云集在约但河东,待命挥军渡河,直取迦南产业。摩西安排就绪他的继承人约书亚后便归回天家。约书亚继承其遗志,率领以色列民西渡约但河,展开攻占迦南产业之战役,南征北伐,不下十年间,迦南差不多全数尽归以色列人手中,战争结束后土地按支派瓜分,各归各土,继承神所托付之使命。

在享受感恩之余,约书亚就写本书,以志神的信实,也表彰自己的心愿:「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24:15)。

大纲:

一、进取应许之地(1-5)

A、预备=1-2

B、渡河=3-4

C、守礼=5

二、征服应许之地(6-12)

A、中路战役=6-8

B、南路战役=9-10

C、北路战役=11-12

三、分配应许之地(13-24)

A、分地=13-21

B、纷争=22

C、分别=23-24

摘要:

就救赎论,神的救赎不是单脱离地狱之永刑,而是进入丰富之新境地去。以色列出埃及(Exdous)是为救赎的表征,以色列入迦南(Eisdous)则为入丰盛新境界之表征(注1) 。如只有「领出」而无「领入」,神的救赎便不能算是完全(注2)。就神迹论,约书亚记与摩西五经所记载神大能之施展有前后辉映之趣(红海与约但河、逝世事迹、应许之应验等),有如四福音与使徒行传之关系(注3)。

约书亚继承摩西遗志,带领以色列人由摩押平原挥军进取迦南基业;在灵意上与以弗所书相映,两者皆论信徒蒙恩后争战的生活,也是信徒灵程的一种写照,兹引表作比对(注4):

埃 及

世俗地

教 徒

得 名

为 奴

救 赎

旷 野

客旅地

信 徒

得 救

为 子

失 败

迦 南

福气地

圣 徒

得 胜

为 圣

争 战

一、进取应许之土地(1-5章)

迦南是神在与亚伯拉罕立约时所赐给以色列人的土地,日后再在巴勒斯坦约中确定;但以色列人获得及享受迦南地即在乎他们的信心及进取,故约书亚继承摩西之后样样显出信心进取的步骤。他先晓谕他们信心之大义(1章),藉此振奋民众安然进取,又差派探子窥敌方之动态(2章)。耶利哥是迦南中原之重镇,若能攻取它,迦南全地必定震动。探子的回报使约书亚等信心增强,于是他们更大胆求过约但河的神迹(3-4章),更以复行割礼,坚表对亚伯拉罕之心志(参创17章),及遵守逾越节,表显对摩西之约之履行(5章)。在这样极大信心的表示后,主的元帅才立刻出现,率领他们争取迦南的胜利。

二、征服应许之地(6-12章)

约书亚展开三面之战略,他先率军从中路袭击,虽此韬略出自他的军事天才,也是主军大帅之带领;于是中部强城耶利哥不堪一击,不攻而破,这也是约书亚信心继续之表示。约书亚乘胜进军艾城,但竟然大败于本来掷石于蛋的小城弱军之手(7章)。当败因寻出及肃清后,艾城立即陷落(8章)。

迦南中部全落在以色列人手中,南部之大族基遍以欺诈的手段先与以色列求和,以色列在全胜之余不虞有诈,故此未有求问神(9:14)而留下后患(9章)。其余南部诸王联盟与约书亚对抗,结果以色列在日月停留的神迹下大获全胜(10章)。

南部战事结束后,以色列即趁胜攻打北方。北方强王夏琐组织了「北部联合国」在米伦湖畔与以色列人大战,此次为以色列进取迦南时最庞大的战役。「以」军以寡敌众,加上疲兵接战,若不是神的同在焉能得胜,因为争战的胜败不在乎人多人少,也不在乎刀枪,只在乎耶和华(参撒上14:6;17:47)(11章)。

北方联军瓦解后,其余的也不战而退,约书亚略记战绩总纲,旨在称颂使人得胜的神(12章)。

按神旨意迦南人罪恶满盈,他要假选民之手审判他们,无奈以色列人未能乘机会进攻,他们稍为苟安,所余的敌民日后却成了以色列人「肋下的荆棘,他们的神即成了以色列人的纲罗」(士2:3)。以色列人后虽号啕大哭,愿意灭尽敌人,只因机会一过也就办不到了。

三、分配应许之土地(13-22章)

战后的迦南地便按十二支派分配,一些领土虽未到手中却凭信心接受。有两支派半(流便、迦得、玛拿西半)虽曾过河联手歼敌,却要在河东安居(13章)。其余支派按人丁分地(14-21章)。其中在河东河西各分出三座六座定为逃城,使误杀人者得获恩赦,这也是显出他们所事奉的神是恩赦的(20:1-9)。当时迦南约有二百五十万英亩,以色列人则约六十万户,每户平均四十二亩。孟子说:「五亩之田,八口之家,可以无饥」。以色列每家都得四十二亩,神丰富之恩实超人所想所求(注5)。

河东之两支派半在己方自筑高坛,原意是见证神恩(22:34),但却引起其余支派所误会,以为他们不去示罗的会幕里敬拜,于是组军兴师问罪,差点引起阋墙流血,这也是分地后的一小段插曲(22章)。

各事分配定妥,各民安居乐业,约书亚年纪老迈,自知在世上的年日不多,为着将来全国会众同归一心事奉同一的神,故把国中代表召来,以神的信实为题晓谕他们谨慎爱神(23:1)(23章),再晓谕全国诚心实意(24:14)敬畏事奉神(24章)。

* * * * * *

如摩西般,约书亚爱会众之心何等深厚。他临别时把那番训诲,一片热爱深情,溢于言表,因神曾对他说:「你年纪老迈,还有许多未得之地」(13:1),此语常绕在他心怀,故他在临终时还耿耿于怀,极力劝勉百姓「分外谨慎」、「一心一意」、「诚心实意」(23:11, 14; 24:14)的事奉神,这真是千古天国战士的金科玉律。

约 书 亚 记 附 图

 图一、产业分配图

图二、征服迦南简图(例城)

2. 士 师 记

作者:撒母耳(内证及犹太法典「他勒目」Baba Bathra 14b均证实撒母耳为作者)。

日期:1020B.C.(扫罗时代)

地点:示罗(撒上3:21;撒母耳之居所)。

目的:指出以色列离弃真神的后果乃是痛苦受制,管教责打,悔改带来复兴。

主旨:以色列失落君尊国家的因果。

历史背景:

本书所记载的年代由约书亚(c1375B.C.)至撒母耳(c1075B.C.)。自约书亚死后,以色列因领土广阔,领袖人才稀少,分散太远,又无适当合一的团契,各支派又忙着开垦荒地,料理自己的家园;而且他们在进取时没有按神的旨意完全肃清敌人,故此这些「眼中的刺、肋上的鞭」,便屡成为他们的「纲罗、机槛」(书23:13),使他们同化于外邦的文化风俗里(2:3)。士师时代便成为以色列史中的黑暗时代,每当以色列人行「自己眼中看为正,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时(4:1; 17:6),神便兴起外邦国家管教他们;当他们认罪悔改求恩时,神便兴起「士师」拯救他们。在此书中,这样循环不息的「犯罪」、「管教」、「认罪」、「拯救」的过程共有七次之多(一些不是连续性而是同时性的〔注6〕)。这样持续到撒母耳时代,他们要求「王」代替「士师」的管理,结果神便兴起「王」及「先知」替他管理及替他出口。撒母耳是处在「士师时代」与「王国时代」之间的环扣。在其先知学校里,他先记「士师时代」之事迹(士师记),再记「王国时代」开始之事迹(撒母耳记)。

大纲:

一、士师时代前之情形(1-2)

A、政治情形=1

B、宗教情形=2

二、士师时代之情形(3-16)(七次堕落史摘要)

A、第一循环=3上

B、第二循环=3下

C、第三循环=4-5

D、第四循环=6-7

E、第五循环=8-9

F、第六循环=10-12

G、第七循环=13-16

三、士师时代后之情形(17-21)

A、宗教的混乱=17-18

B、道德的混乱=19

C、支派的混乱=20-21

图析:

士师时代前

士 师 时 代 时

士师时代后

1-2

3-16

17-21

1

2

3

3

4

|

5

6

|

8上

8下

|

10上

10下|

12

13

|

16

17

|

18

19

20

|

21

序 言

过程

增 补

前 因

后果

附 录

摘要:

本书续上书约书亚记,当以色列人征服迦南后,他们循神所吩咐各支派分得该有的土地,于是他们便各归各地安居乐业下去。可是一面他们没有照神旨意完全的把迦南人逐灭,一面贪图一时的太平,利用仇敌服役,更被仇敌同化,参拜他们的偶像,结果造成失去产业和平安。在受敌人迫害痛苦时,他们向神呼求,神便在他们当中兴起拯救者,使他们脱离虎口,过后这些拯救者便治理他们,作他们的士师。故自约书亚死后至扫罗为王止,这段时期称为「士师时期」。

「士师」原是「本地英雄」,在其民族受外敌侵侮时蒙神兴起,维护正义,济弱扶倾,后复以统治者的姿态管理百姓,是为士师,本书的主要部份是记叙一些英雄事迹,故名。

一、士师时代前(1-2章)

本书开始记述「士师时代」的前景,也是全书的引言,更是解释为何产生士师时代极其混乱之因由。作者先指出首因是以色列人在入迦南境时没有循照神的吩咐完全赶出迦南七族;「没有赶出」是此章之要句(1:19, 21, 27, 29,30, 31, 33 ),指出日后混乱其因之一(1章)。继之作者引述次因,即以色列人因没有完全赶尽敌人出境,更而在风俗上与他们同化,在宗教上采他们的神;「事奉巴力」是此章之要句(2:11-12, 17, 19),指出日后混乱之次因(2章)。

二、士师时代时(3-16章)

从第3章始至16章,作者选择六大士师及六小士师的英雄事迹,用七次循环的笔法说明以色列人在离弃「神权管治」(Theocracy)后惨痛之结果。每一循环都是一贯的,因人犯罪的性情也是一贯不变,表述如下:

这循环式的历史观(Cyclic Philosophy of history)正指出「共产主义」创始人德哲黑格尔(Hegel) 之眼光:「历史指出,人不会从历史学习教训」,也是本书2:11-20的要点。

士师的兴起全是神应允人悔改祷告之表示,而士师的出身有村夫、俗妇、无名小卒、贫苦寒士、私生子等。他们得胜的方法只不过是牛棍(3:31)、橛与锤(4:21)、空瓶(7:16)、驴腮骨(15:15)等,正指出「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亚4:6;参林前1:27-28;林后12:9)。

士师时代是一个循环不息的黑暗时代;十二个大小士师的轶事共约三百年(11:26),因一些事迹是同时发生的(与13:20无冲突(注7)。兹把循环的士师时代列表如下:

士师

支派

仇敌

奴役时间

太平时间

经文

1.俄陀聂

犹大

米所波大米人

(古珊利萨田王)

8

40

3:9-11

2.以 笏

便雅悯

摩押人

(伊矶伦王)

18

80

3:12-30

3.珊 迦

拿弗他利

(?)

非利士人

?

?

3:31

4.底波拉

以法莲

迦南人

(耶宾王)

20

40

4:4-5:31

5.基 甸

玛拿西

米甸人

7

40

6:11-8:35

6.陀 拉

以萨迦

(自相残杀)

10:1-2

7.睚 珥

基 列

(自相残杀)

?

22

10:3-5

8.耶弗他

基 列

亚扪人

18

6

11:1-12:7

9.以比赞

伯利恒

7

12:8-10

10.以 伦

西布伦

?

10

12:11-12

11.押 顿

以法莲

8

12:13-15

12.参 孙

非利士人

40

20

15:2-16:31

三、士师时代后(17-21章)

作者记录十一个士师的事迹后,再附录士师时代的一些混乱情形(为方便记忆,我们姑且称之为「士师时代后」之情形)。作者特选三件不同的混乱,指出士师时代确是极黑暗混乱的世代:(1)宗教上的混乱(17-18章)-利未人作偶像的祭司以糊口,可见宗教之退化。「但」族支派之人竟掠其神像,掳其祭司,公然率队叛离真神,敬拜偶像,宗教之腐败可见一斑。(2)道德上的混乱(19章)-利未人娶妾,后在回乡时为便雅悯族凶暴淫恶之匪徒所辱,可见当时社会真理道德灭尽,为世人所不齿。(3)支派上的混乱(20-21章)-其余支派集众为被害者雪仇,把便雅悯族几乎灭尽,后痛定思痛,追悔伤悼,为便雅悯族共谋存种之策。此种情形,足以显露士师时代宗教信仰、国家政治及社会道德沦落破产之真相,正是当神被摒弃时,各人便自命为王,任意妄为(21:25)。

* * * * * *

士师时代为一悲惨黑暗痛苦之时代,一切皆由「不知道耶和华」(2:10)为起首。「不知道耶和华」是结果,起因是「别的世代兴起」时,却是一个不认识神的世代,此世代不认识神是前代失职之咎!作为信徒,要把纯正的信仰一代传一代(提后2:2),其职责之重由此可见!

士 师 记 附 图

士师记与约书亚记之比较(8)

约 书 亚 记

士 师 记

胜 利

失 败

自 由

奴 役

信 心

不 信

进 取

衰 退

顺 服 神

离 弃 神

快 乐

悲 哀

合 体

分 离

罚 罪

犯 罪

3. 路 得 记

作者:撒母耳(犹太经典「他勒目」Baba Bathra 14b引证作者为撒母耳。除部份可能是后人所附笔外,撒母耳很有可能是作者。

日期:1010B.C.

地点:示罗(参士师记)。

目的:指出士师时代另一面的景况,也指出大卫王的世代渊源,好引入下一集有关大卫生平的撒母耳记。

主旨:以色列的光明。

历史背景:

与士师记同(虽书内缺提任何士师之名,唯所记之事迹可能发生于基甸任士师期间〈约1200-1150B.C.间〉,因是时曾有一次大饥荒出现〈参士6:3-4〉(注9)。

大纲:

一、路得至波阿斯城中(1)

(信心的试炼)

二、路得至波阿斯田中(2)

(信心的劳苦)

三、路得至波阿斯场中(3)

(信心的应许)

四、路得至波阿斯家中(4)

(信心的赏赐)

图析:

到波阿斯的城

到波阿斯的田

在波阿斯的场

到波阿斯的家

1

2

3

4

:

:

1:1-5

1:6-22

2:1-13

2:14-20

3:1-5

3:6-19

4:1-17

4:18-22

农 妇

工 人

贤 妇

主 妇

荒 年

麦 田

禾 场

新 家

遇 苦 难

受 安 慰

得 应 许

蒙 取 赎

信心的道路

爱心的事奉

谦卑的慰藉

顺服的赏赐

信心的试炼

信心的劳苦

信心的应许

信心的赏赐

摘要:

本书实乃士师记的另一面面观;旧希伯来文圣经士师记与路得记是同一本书,故也可以称为士师记的附录。士师记是一本黑暗惨痛的历史,读时令人失望、叹息;路得记却使人钦佩、兴奋。本书的故事处在士师时代,好比沙漠的绿洲、黑夜的明星。

全书主要中心思想表彰信心之佳美,特别出自一外邦女子,更属难能可贵。而且,本书原附在士师记之后,与失却信心而堕落之神的选民作一鲜明的对比。全书的故事藉着路得信心之履历,表显神拣选与救赎之美旨,也预表外邦人将来投在神恩下得荫庇之福(2:10, 12-13)。

一、路得至波阿斯城中(1章)

本书开启记述士师秉政时代之一段轶事。当时犹大国中大遭饥荒,有一家四口,夫妻两子,逃到邻近的摩押地寄居,一个不平凡的故事便应运而生。在摩押,此家庭的前途因而急速剧变,十年的光阴使万事变动,剩下来婆媳二人只得回老家去,他们的名为「拿俄米」与「路得」。

路得本是摩押女子,与另一女子同嫁到拿俄米的家庭去。十年相聚,路得从夫家中学到爱慕神的心,而她的妯娌却如道种在路旁,日一出便枯死了。在回乡的路上,只路得一人不愿与婆婆分离,一心追随服事到老,还说:「你的神就是我的神」(1:16)。这是一个信心的考验,想不到一个外邦女子竟然得胜。

二、路得至波阿斯田中(2章)

在自己的家乡中,拿俄米有一至亲富户名「波阿斯」。路得凭着信心,在他的田中劳苦拾穗,供应全家的需要,波阿斯处处照顾路得与拿俄米一家,让她在自己的田中拾取额外的麦穗过活(2:16),如此看,实在是神的恩典临到外邦人身上的一种预表(2章)。

三、路得至波阿斯场中(3章)

拿俄米熟识犹太人风俗之习惯,至亲无家之人可娶近亲为妻,使家族之名可以继后,产业有合法的继承者。于是她鼓励路得向波阿斯暗示(3:4,6,9,14,15),路得完全顺服,凭着信心,依靠此律法之应许(3章)。

四、路得至波阿斯家中(4章)

路得的信心终蒙神特殊的眷顾,与波阿斯结合为夫妻,替夫家赎回所有的产业,并存留他们的名字在产业上,末后更成为以色列之王大卫之先祖,这可算是信心之赏赐。

* * * * * *

本书的开始是饥荒与死亡,但结束是美满的婚姻与快乐。饥荒与死亡是因人离弃神,信心受不住环境的考验,自寻烦恼(1:20)与死路(1:5);而美满人生则是因人投靠神,重回神恩典之翅膀下(2:14),满得他的赏赐。

路得意即「美丽」;她在信心、爱心、顺服、勤劳、吃苦、谦卑、忠诚等品德上实在美丽;书仅四章,每章优美至极,亦彰显她的人生如玫瑰之芬芳健美、馥郁宜人。读士师记如过旷野沙漠,读路得记,如到溪水旁、柳荫下,把所有人生之忧伤厌烦一扫而清,心情开朗,喜乐洋溢。

路得本是属神所咒诅的摩押地女子,竟然因信离开母家,到了救恩之发源地伯利恒城,因此蒙宠得福乐,其一生令人可歌可泣之境遇竟是万世信徒之楷模。

B、第二组:王国时期之历史

1.撒母耳记上

作者:撒母耳(犹太法典「他勒目」Baba Bathra 14b称作者是撒母耳,自25章后拿单及迦得二人补完,参代上29:29)(注10) 。

日期:1000B.C.

地点:拉玛(7:17)

目的:指出以色列为何厌弃神为他们的王,及记述神如何容让他们由一个「神治制度国」转为「王治制度国」的过程及后果。

主旨:以色列王国的开端。

历史背景:

以色列在士师秉政下只能得暂时与局部性的复兴,惟不论国家政治、道德风化、宗教信仰、社会秩序都直趋下坡。当时的黑暗情形非笔墨可形容:那是(1)国政扰乱的时代(「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17:6 ; 18:1 ; 19:1 ; 21:25);(2)宗教腐败的时代(「当那些日子,耶和华的言语稀少,不常有默示」,撒上3:1);(3)道德衰落的时代(士19-21章);(4)急需复兴的时代(参撒上7:3)(注11) 。

大纲:

一、撒母耳的治理(1-7)

A、撒母耳的早年=1-3

B、撒母耳的中年=4-7

二、扫罗的王朝(8-15)

A、扫罗的膏立=8-12

B、扫罗的堕落=13-15

三、大卫的兴起(16-31)

A、为扫罗应战=16-17

B、蒙扫罗喜爱=18-20

C、被扫罗追杀=21-31

图析:

撒母耳的治理

扫罗的王朝

大卫的兴起

1-7

8-15

16-31

约柜

约柜

厌弃

僭越

固执

故意

被掳

归回

真神

扫罗

祭职

刚愎

违命

为王

为王

蒙神选召

对抗顽敌

与约拿单为友

遭扫罗憎厌

在迦特

在亚杜兰

在基伊拉

基第

底一

: 次

在巴兰旷野

在西弗第二次饶扫罗

在非利

士地

1-2

3

4-6

7

8

9-12

13

14

15

16

17

18

19-20

21

22

23

24

25

26

27-31

1-3

4-7

8-12

13-15

16-17

18-20

21-31

最后的士师

最初的王

最合神心意的王

热门文章

热度: 推荐: